擅长装死 作品

第130章 实业与勋贵

光大八年(574年)九月二十。今日,前来建康朝觐的一等邵陵公、领巨济县侯章大宝,为天子陈伯宗所邀,一同来到了建康城东芳林苑外一间由工部所辖的工坊之内。

工部侍郎宇文恺,早已于此恭候多时。

稍为接洽之后,陈伯宗一行,便由他引着入了工坊。

见天子驾临,屋中几个匠人,立时振奋精神,操持器械,卖力地表演起他们织布纺纱的手艺来。

见他们技艺娴熟,陈伯宗随意褒扬了几句,更惹得他们的表演变得热烈了几分。

不过陈伯宗并不了解纺织之术,是以看了半晌,也只看了个热闹,当即向宇文恺相询道。

“宇文侍郎,且为我等言此棉纺之术。”

作为新纺织器械的设计者,宇文恺可以说是整个陈国最为了解棉纺技术之人。

当下,他自然从容不迫地用他那还些微带着点关中腔调的声音,为众人介绍起来。

听罢他的讲解之语,又理了理思绪,陈伯宗对这棉纺之术,倒也算是有了大致的了解。

原来,这棉布于世间,实是早已有之,据称,印度人种棉织布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不过,直到陈伯宗所处的这个时代,其技术还甚为简陋,这使得棉布的成本始终居高不下。

因而,纵使种棉织布的手段从印度一路向东传到了临近陈国的扶南、林邑,在东南亚,棉布这种被时人称作古贝、吉贝的事物,也仍然是仅次于中国丝绸的奢侈品。

涨海(今南海)之南的小国们,甚至还常常将此物作为入贡建康的贡物。

不过,南亚的棉布纺织技术在近一两百年来,也的确有了明显的进步。

原始轧棉机、棉纱纺车的出世,让棉布成本大降,从而流通四方,现今,连南洋的富裕酋长们也有机会穿上那些花样丰富的棉质衣装了。

自然,建康的市肆之中也能寻得此物,甚至于还能见到些南海的夷商。

宇文恺制造初代棉纺器械时,便是依靠了那些夷商的描述。

可即便是使用了这些器械,织造一匹棉布的成本还是要比织造一匹麻布高得多。

宇文恺心知,这样的结果,皇帝断然不会满意。

是以,半年以来,他又多为改良,方才终于拿出了今日这个,足可以将棉布成本降至与麻布等同地步的技术成果。

古代纺棉,大致分为轧、弹、纺、织四步。

轧,即用轧棉机分离棉籽与棉絮,宇文恺改进器械,新造手摇式转动轧棉机,一日可轧棉数十斤。

弹,即利用弓弦弹动,提高棉絮的可塑性,宇文恺又改造大弓,大省弹棉所需的时间。

纺,即纺棉絮为棉纱,印度的旧式纺车,一次只能纺纱一根,而宇文恺的新制纺车,一次已可同时纺纱三根。

至于织,即织纱为布,中国本就有较为成熟丝绸织机,宇文恺稍加改易,即足棉纺之用。

总之,宇文恺这位身负着北周宗室铁杆污点的工程师,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他凭一己之力,硬生生将陈国的棉纺技术,从零提升到了历史上黄道婆改良棉纺之后的水平。

这就是工程天才的价值。

此时的陈伯宗,心中自然是喜不自胜。

这些棉纺工具的出世,不仅能让现今仍旧普遍穿着麻衣的陈国百姓,得到改穿更为舒适的棉衣的生活水平提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