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8章 扯嘴皮子(第2页)

“朕乃天子,治天下而非治宗室。若宗室安分,何惧新例?若敢以‘叛’字相胁,朕便让你亲眼看看,是宗室势大,还是国法难违——三代而削,先从楚藩始,亦无不可!”

………………

“……宗室子孙,皆太祖血脉。依照宗藩新例,若太祖子孙皆困于衣食,与庶民无异,何以彰显天潢贵胄之尊,何以告慰太祖在天之灵。”

朱翊钧批复道:“天潢贵胄,贵在守礼,非贵在不事生产。三代而削,削的是特权,留的是正途——方能告慰太祖高皇帝在天之灵。”

………………

第四封是蜀王朱宣圻的联名奏疏,附了五家郡王的签名:“蜀地偏远,藩府庄田乃历代所赐,今强收一半,是夺宗室祖产!百姓虽得田,却怨宗室失势,反生乱心。臣等恐地方不稳,恳请陛下三思…………三代而削,是要绝宗室之后!若王爵可削,皇权亦可动,此例一开,国本动摇!陛下莫非忘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批复掷地有声:“庄田收归官府,非夺,乃均……”

“蜀地庄田兼并,百姓无田可耕者十之三四,去年已生民变,若非官府弹压,早已大乱,三代而削,削的是兼并之田,安的是百姓之心——再以‘地方不稳’危言耸听,朕必查蜀藩隐田……”

“三代而削,削的是冗余爵位,非绝子孙。支脉繁衍至千人,皆食禄米,国库早已不堪重负。若不裁汰,待国库耗尽,宗室与百姓一同饿死,才是真的‘国本动摇’——再敢以‘皇权’妄言,朕先削你爵位。”

实际上上奏这奏疏的蜀王朱宣圻,是大明朝难得地贤王,《四川总志》记载其:性资敦重,问学沉潜,稽古右文,清心寡欲,捐料价以营宗学,给粮饷以助征蛮,懿行法言,卓有可纪。

嘉靖三十九年进黄金一千两、白金一万两,助重修因火焚烧地三大殿,受到世宗皇帝赐敕褒奖。

万历年间,他先后捐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明廷征讨四川少数民族与播州杨氏的军事行动。

算是有着家国情怀的,他的反驳奏疏,说的也重。直接指向了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