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履历相关
提到那三个学生,柳珏好奇多问了一句:“你是怎么联系到他们的?他们给的反馈又是怎么样的?”
戚广瑞提过一嘴,说杨隽小十年里曾经被三位学生指控过剽窃作品。
其中一位甚至是毕设被剽用,导致该学生都没有顺利毕业。
网络上这些信息寥寥无几,甚至拜托侦探去查,也只查到相关几个学生的身份,更多内情确是不得而知了。
所以戚广瑞让侦探转而细查三个学生的详细信息,包括几人的创作风格,为人处世,以及性格特色等。
戚广瑞道:“人我是从侦探那边查到的联系方式,在我联系他们之前,先整理过几人的详细信息。”
他把整理出来的资料分别发给了柳珏和李月胧。
两人翻看片刻,瞬间明白为什么戚广瑞会认定杨隽剽窃了。
这种学生指控老师的情况,往往社会认同度很低。
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一位己经在该领域拥有光辉履历,功成名就的名师,怎么可能看得上学生的作品,甚至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剽窃?
而且三位学生,第一位指控杨隽剽窃的时间是在十年前。
十年前网络不发达,电子设备也不够完善,他无法提供相关证据,只靠嘴巴指控,完全没有掀起什么风浪。
第二位学生是在八年前,他比起第一位学生,多了一份底稿做证明。
可杨隽反手同样拿出底稿,并能找出多个人证,来证明早在学生的底稿画出之前,就见到杨隽的办公室出现过这幅图的初稿。
于是学生反被指控抄袭,差点吃了官司。
最后还是杨隽称不愿毁了学生的一辈子,才撤销了诉讼。
最后一个学生的指控时间是在五年前。
她能提供的证据最多,包括毕业设计时跟杨隽探讨的聊天记录,聊天记录中充分表达了她对画作的构思,与最终作品都能对得上号。
但杨隽却称,那些讨论不是出于该学生的毕业设计,而是针对他的作品进行的讨论。
在学生拿不出证据证明讨论方向的前提下,自然斗不过人脉关系深远的杨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