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林不怕冷 作品

第九十六章 傲骨

五月,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登基,建立南宋,定都临安,然而汴京已永远失去了都城的地位。

这座承载了北宋一百六十七年辉煌的城池,在金军袭来的浩劫中彻底衰落,成为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首次被外族倾覆的象征,也成为后世警示“亡国之痛”的沉重记忆。

五月的汴京,见证了繁华的骤然崩塌,也烙印下民族的屈辱与伤痛。

京城的初夏总带着几分捉摸不定的暖意,桃花巷的梧桐叶已密如华盖,双凤绣坊的竹帘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里面忙碌的身影。承瑾正坐在临窗的绣架前,用陈柏寻来的孔雀羽线绣制凤凰的尾屏,丝线在日光下流转着虹彩,连檐下的风铃都似被染上了斑斓的光泽。

“姐姐,宫里来人了!”承风抱着新收的丝线从外间进来,脸上带着几分慌张,“说是陛下亲自来了,已到巷口了!”

赵构在应天府登基,于定都临安,来汴京了也不足为奇。金军在城内纵火焚烧宫殿、官署和民宅,繁华的商业区——昭文馆、史馆、集贤院,被付之一炬,无数珍贵的典籍文献化为灰烬。城墙、城门等防御设施也被严重损毁,曾经的皇家园林、寺庙道观多遭破坏,城市肌理支离破碎。

当听闻赵构来汴京时,承瑾握着银针的手猛地一顿,针尖在绢帕上留下个细小的孔洞。

曾经若不是赵构救下她,也不会有今日的她。而救命恩人的母妃八九不离十是手里沾染她姜家老小六口人命的。

她抬头望向陈柏,见他眉头紧锁,正低声嘱咐褐衣少年关上侧门,心中不由涌上一阵莫名的慌乱。自《山河永固图》送入太庙后,赵构登基后突然驾临,绝非寻常探访。

门扉轻响,身着常服的赵构已缓步走入庭院,玄色锦袍上绣着暗纹流云,腰间玉带温润,比起初见时少了几分寡淡,多了几分随和。他目光扫过院中晾晒的绣品,最终落在承瑾身上,嘴角扬起温和的笑意:“多日不见,姜小娘子的技艺越发精进了。”

陈柏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陛下驾临,寒舍蓬荜生辉。只是内子正在赶制绣品,恐有失礼之处。”他刻意挡在承瑾身前,语气恭敬却带着不容错辨的疏离。

还未成婚,陈柏有意将承瑾当成他的妻子,是有他的用意。

赵构径直走到绣架前,目光落在那幅未完成的《百鸟朝凤图》上。凤凰的羽翼已绣至尾声,尾屏上的七彩绒线在日光下流转,竟真如展翅欲飞一般。

赵构的指尖轻触绣面,语气里带着赞叹:“这孔雀羽线与苏绣乱针绣结合,当真是巧夺天工。比起宫中绣娘的技法,更多了几分江南的灵气。”

承瑾的心微微一颤。竟让她生出几分恍惚。她低头抚过绣架上的丝线,轻声道:“阿爹常说,技艺无高低,有心则灵。民女不过是守着祖宗的手艺罢了。”

赵构淡笑,从袖中取出一个锦盒:“朕近日得了件好物,想着或许合你心意。”锦盒打开,里面是一支碧玉簪,簪头雕着缠枝莲纹,玉质温润通透,在日光下泛着柔光,“这是西域进贡的和田暖玉,据说能安神静心,配小娘子的手艺正好。”

承瑾连忙推辞:“陛下赏赐太过贵重,民女不敢收受。”

“不过是一支玉簪,小娘子不必拘谨。”赵构亲自拿起玉簪,竟作势要为她簪发。陈柏上前一步挡在中间,语气凝重:“陛下,内子蒲柳之姿,不敢劳动圣手。”

赵构的手停在半空,随即若无其事地将玉簪放在绣架上:“是朕唐突了。”他转而看向墙上的《雪中鸳鸯》,语气轻缓,“这幅绣品意境甚好,只是这鸳鸯的眼睛……若用南海珠点缀,定会更添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