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念安的到来
建炎四年三月,扬州城的桃花刚谢尽,城郊便多了处难民营。金军上个月突袭扬州,不少百姓弃了家当往南逃,姜承瑾的绣坊虽在城内,却也时常带着绣好的帕子、缝补的衣裳往难民营跑,她总想着,或许能从流民口中听到些北方的消息,哪怕只是与陈柏无关的只言片语,也能让心头的牵挂稍缓些。
这日清晨,姜承瑾提着两篮刚蒸好的麦饼往难民营走,青石板路上还沾着昨夜的露水,打湿了她的布鞋底。刚走到营门口,就听见一阵急促的呼救声:“快来人!有人要生了!”
她心头一紧,快步往里跑,只见临时搭建的草棚前围了不少人,几个妇人正手忙脚乱地往里递干净的布条,棚内传来女子痛苦的呻吟,声音微弱却带着熟悉的质感。姜承瑾挤进去,刚要开口询问,棚内忽然传出一声细弱的唤:“是……是承瑾妹妹吗?”
这声音像根细针,猛地扎进姜承瑾的心里。她顿住脚步,试探着应道:“清婉姐姐?是你吗?”
草棚的布帘被掀开,一个面色苍白的女子躺在铺着干草的木板上,凌乱的发丝贴在汗湿的额角,肚子高高隆起,正是她四年未见的黄清婉。四年前,她们一同被人贩子困在货船上,夜里两人跳船逃生时被冲散,此后便没了音讯。
“真的是你,承瑾妹妹!”黄清婉眼中涌出泪水,抓住姜承瑾的手,指尖冰凉,“妾身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姐姐别说话,保存力气。”姜承瑾握紧她的手,转头对身旁的妇人说,“婶子,麻烦烧些热水来,再找块干净的布巾。”她曾在绣坊见过接生的场面,虽不熟练,却也知道此刻不能慌。
热水很快送来,姜承瑾蹲在木板旁,帮黄清婉擦去额角的汗,轻声安抚:“别怕,我在呢,孩子会平安出生的。”
黄清婉咬着牙,疼得浑身发抖,却仍断断续续地说:“承瑾妹妹……我夫君……他在抗金时……没了……我怀着孩子……从北方逃来……一路靠乞讨……才到扬州……”
姜承瑾心口一酸,眼眶泛红。她想起陈柏,想起那个枯坐整夜的洞房夜,却不敢在黄清婉面前流露半分脆弱,只拍着她的手背:“都过去了,以后有妹妹呢,妹妹会帮你照顾孩子。”
折腾了两个时辰,草棚内终于传出婴儿响亮的哭声。接生的妇人抱着裹在破布里的孩子,笑着对黄清婉说:“是个女娃,眉眼长得像你,俊得很。”
黄清婉虚弱地笑了,伸手想抱孩子,却因力气耗尽晕了过去。姜承瑾连忙扶着她躺下,给她盖好薄被,又接过孩子,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女娃闭着眼睛,小拳头紧紧攥着,鼻尖小巧,确实有几分黄清婉的模样。
“清婉姐姐,你先好好休息,妹妹去给你熬些米汤。”姜承瑾把孩子交给旁边的妇人照看,提着空篮子往城里走。
路过布店时,承瑾停下脚步,掏出身上仅有的碎银,买了块柔软的细布——孩子总不能一直裹在破布里。
回到难民营时,黄清婉却再也没有醒来。姜承瑾看着刚出生的婴儿,无助又惶然。
姜承瑾抱着黄清婉冰冷的手,压抑多日的哭声终于忍不住溢出喉咙。窗外的雨还在下,打在青瓦上,淅淅沥沥,像是在为这乱世中的离别哀悼。
绣坊的姐妹们闻讯赶来,看着床上的黄清婉和婴儿,都红了眼眶,这苦命的女子,终究没能熬过这场劫难。
按照扬州的习俗,无夫无亲的女子下葬需简办。
姜承瑾拿出自己积攒的银钱,买了副薄棺,又请人在城郊的乱葬岗旁选了块小小的地,亲手为黄清婉立了块木碑,上面刻着“黄氏清婉之墓”。
下葬那日,天依旧阴着,姜承瑾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站在墓前,轻声说:“清婉姐姐,你放心,妾身会带好好将你女儿抚养长大的,你的孩子今后就叫念安,等她长大了,妾身会告诉她,她的娘亲是个勇敢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