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阳与李朝阳 作品

第1154章 魏昌全批评农业局,于伟正成立城管局(第3页)

周海英补充:“唐叔啊,我插一句,我能感觉,上次伟正书记去财政局调研,就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啊!”

唐瑞林靠在椅背上说道:“这都很正常,这官换谁不是当,谁的能力又比谁强?都是啊忽悠人的,看站在谁的角度看,钟毅上任还不是调了一大批不听话的干部。谁不喜欢用自己人嘛。你去东洪,伟正他肯定乐意,正好用你去平衡李朝阳。但是,”他加重了语气,“你父亲鸿基秘书长那边,会同意吗?他肯定不愿意看到你去趟这趟浑水,跟邓家抢功劳?硬碰硬。鸿基秘书长在省里,需要的是稳,不是让你去冲锋陷阵当炮灰!”

周海英听着唐瑞林条分缕析,心里那点跃跃欲试的火苗渐渐熄了下去。他不得不承认,唐瑞林的分析切中要害。

唐瑞林见他听进去了,话锋一转,抛出了自己的建议:“海英啊,听我一句劝。体制内混,讲究的是少得罪人,多交朋友。钟毅书记搞‘大义灭亲’,结果呢?把自己搞成了孤家寡人,现在去了政协。那是傻子才干的事!你现在在‘三学办’,接触的都是核心部门、关键人物,这正是积攒人脉、树立形象的好时候。何必非要去基层县里当那个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他身体微微后靠,手指在沙发扶手上轻轻敲点着,点出了关键:“市里二级班子的负责人,哪个不是正处级?财政局、计委、交通局、建委……哪个位置不比县委书记清贵?风险还小!特别是财政局这个位置,那是市里的钱袋子!方建勇一个人占着市政府秘书长和财政局长两个关键位置,明显不合规矩。下一步调整,财政局长的位置肯定要空出来。这个位置,可是副市长最热门的跳板!你想想,管着全市的钱,哪个部门、哪个县区不得给你几分薄面?这才是真正的实权派,进退自如啊!”

周海英眼睛一亮,但随即又有些顾虑:“唐叔叔,财政局是好,可……风险也高啊。管钱袋子,盯着的人多,审计、纪委,哪一关都不好过。压力太大了。”

唐瑞林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语气带着一丝自嘲和怨气:“压力大?再大能有我这个政协主席压力大?我现在是说话没人听,干事没人跟,想为地方发展出点力都找不到抓手,这才叫真正的压力!”他放下茶杯,看着周海英,“海英啊,你还年轻,有冲劲是好事。但位置选对了,事半功倍。财政局长的位置,看着是风口浪尖,但只要把住原则,用好资源,那就是你更进一步的坚实台阶!总比去东洪那个火药桶里强。”

周海英沉默良久,显然在消化唐瑞林的话。片刻后周海英抬起头,脸上重新露出笑容,带着一丝豁然开朗的意味:“唐叔叔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您这一番指点,真是拨云见日!财政局……确实是个好去处!进退有据!”他站起身,语气真诚,“今天,我做东,到迎宾楼坐坐,尝尝他们新推出的几道特色菜!”

唐瑞林也站起身,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拍了拍周海英的肩膀:“好啊!伟正书记那边,有机会我也会帮你敲敲边鼓。记住,谋定而后动,稳扎稳打才是正道。”

第二天,市委书记于伟正带着秘书长郭志远和市电视台的记者,没打招呼,两辆汽车,一头扎进了东原市的大街小巷。他们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亲眼看看“三学”活动氛围营造和城市环境卫生的真实情况。

初春的回暖才一抬头,就被寒潮压了回去,寒潮尚未退去,大家又找回了厚实的棉袄。清晨的气温仍在零度以下徘徊。车子驶过几条主干道,于伟正的眉头就锁紧了。道路两旁,背阴处的积雪早已不是白色,而是混杂着尘土、菜叶、塑料袋,一层又一层,被反复踩踏、冻结,形成了黑乎乎、硬邦邦的冰碴子。污水从某些店铺门口随意泼洒出来,在路面上蜿蜒流淌,最终也汇入这冰碴之中,散发出阵阵令人作呕的酸腐气味。几只野狗在垃圾堆里翻找着食物,更添了几分破败景象。

“停车!”于伟正的声音不高但语气严肃。

车子在主干道一处堆积如小山般的垃圾堆旁停下。前面不远家就是市建委,郭志远连忙下车拉开车门。于伟正走下车,皮鞋踩在脏污的冰面上,发出轻微的嘎吱声。他环顾四周,这条街虽非市中心最繁华地段,却也是连接市委市政府与几个居民区的主干道之一。眼前的景象,与他心中期望的“学讲话、学经验、学典型”所应带来的新气象,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志远同志,你看看,”于伟正指着那堆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和满地的污冰,语气沉重,“这就是我们东原市的‘门面’?这就是我们‘三学’活动开展后,城市管理呈现的面貌?垃圾堆积如山,污水横流结冰,这就是典型的管理缺位、责任缺失!”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随行的电视台记者:“拍!把这些都拍下来!原原本本地拍!让全市干部群众都看看,我们的城市环境搞成了什么样子!”

郭志远立刻拿出大哥大,拨通了几个电话,语气急促而严肃。

没过多久,市建委党组书记马清文、光明区区委书记常云超、区长令狐等人,匆匆地赶到了现场。几人一下车,看到眼前的景象和于伟正铁青的脸色,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马清文道:“书记,我们建委没有队伍,这个,这个事归区上管!”

“于书记……”常云超刚开口,就被于伟正抬手打断了。

“常云超同志,令狐同志,马清文同志,”于伟正的目光依次扫过三人,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你们自己看看!这里是哪里?是东原市的主干道!是我们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光明区的辖区!垃圾堆积如山,污水结冰成片,臭气熏天!这就是你们落实‘三学’活动的成效?这就是你们抓城市管理、抓爱国卫生运动的成果?”

他伸出手指在垃圾上面指了指马清文,语气更加严厉:“出了问题,不是首先想着怎么解决,而是相互推诿!建委说环卫归区里管,区里是不是说垃圾清运车辆和经费不足,要市里协调!要你们建委和光明区委区政府这一级组织干什么?要你们这些书记、区长干什么?连自己的‘责任田’都分不清、种不好,连眼皮子底下的小事都抓不住、管不好,还谈什么抓大事、谋发展?嗯?干脆我来把这垃圾清了算了!到处都是垃圾,你们难道都眼瞎吗?”

常云超几人脸上火辣辣的,作为区委书记,他深知这是辖区内的严重失职,刚要开口解释,旁边的区长令狐却抢先一步。

“于书记,我检讨!作为区长,抓政府工作,城市管理、环境卫生是我的直接责任!”令狐的声音带着愧疚和坚决,“您批评得对!光明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东原的脸面,搞成这个样子,我难辞其咎!是我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抓得不实不细,对爱国卫生运动重视不够,对城市管理的顽疾缺乏有效手段和韧劲!我向市委、向您作深刻检讨!回去后,我们立刻组织力量,彻底清理!”

令狐这番坦诚认错、主动担责的态度,让现场紧张的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丝。常云超也连忙表态:“书记,我作为区委书记,负有领导责任,督促落实不力,我也深刻检讨!我们区委一定全力支持区政府,立行立改!”

于伟正看着令狐,脸色稍缓,但语气依旧严肃:“令狐同志,是你的问题我就追究你的责任,认识到问题是第一步,关键是要解决问题!爱国卫生运动不是小事,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品质,关系到城市的形象,更关系到‘三学’活动是否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小事都抓不好,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都保障不了,还谈什么改革开放?服务大局?推动发展?你刚才的表态我听着,但我要看行动,看结果!”

这时,市建委党组书记马清文斟酌着开口了:“于书记,常书记,令狐区长,我插一句。当前城市管理出现这些问题,除了主观努力不够,客观上也反映出我们管理体制机制上的一些短板。现在各地都在探索成立城市管理局,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整合执法力量,效果比较明显。我们东原市目前还是城管处,级别低,协调能力弱,谈不上什么执法力量,面对一些复杂问题,确实力不从心。我建议市委市政府考虑,借鉴外地经验,适时成立市城市管理局,作为市建委的二级局,加强统筹,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马清文的话,点出了问题的另一个层面。于伟正听了,沉吟片刻,目光再次投向马清文:“马清文同志的建议值得重视。城市管理确实需要体制机制创新。但是,”他话锋一转,目光如炬,“体制机制是保障,但根本在人,在责任心!不能等、不能靠!在现有条件下,光明区必须拿出硬措施、硬手段,先把眼前的问题解决掉!常云超、令狐我给你们三天时间,把光明区范围内,特别是主干道、背街小巷的垃圾、污水、卫生死角,给我彻底清理干净!三天后,岳峰同志就要来视察,要是达不到眼前一亮的效果,我要处理人!”

令狐为难的看了看脚下的垃圾。

于伟正看着领导道:“令狐同志,干不好区长,你就去干城管局长!专门给我抓卫生、抓环境!什么时候抓出个样子来,什么时候再说!”

说着又看向马清文:“你也不要给老子偷笑,三天内干不好,你去城管局干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