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8章 黄修国表示没钱,于伟正以退为进(第2页)
于伟正今天没打领带,白衬衣最上面的扣子也解开了,显得比平时随意一些,但眉宇间的凝重却丝毫未减。他手里无意识地转着一支红蓝铅笔,目光扫过在座的四人,缓缓开口,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人都到齐了。今天这个会,范围小一点,咱们几个先议一议。东投集团的问题,‘回头看’的报告大家都看过了。整改流于形式,思想认识没有真正提高,学用结合还是两张皮。华西同志反馈的意见很尖锐,也很中肯啊。”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张庆合脸上,“庆合同志,上次常委会上,大家意见比较集中,认为暂时不宜调整齐永林同志的党委书记职务。这个意见,我尊重。但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加重:“不调整班子,不等于问题就不存在了,就可以放任自流了!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这个原则不能动摇!东投集团体量这么大,影响这么广,党建工作抓不好,是要出大问题的!所以,市委决定向东投集团派驻工作组的意见,大家没有异议吧?”
张庆合端起面前的茶杯,抿了一口,才缓缓放下,声音沉稳:“伟正书记的考虑很周全。派驻工作组,加强指导,帮助整改,这个方向是对的。我没有异议。”他表态很干脆,但紧接着又补充道,“不过,工作组下去,定位要准。主要是指导、帮助、服务,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东投集团现在几个大项目都在关键期,稳定是第一位的。”
“庆合同志说得对。”王瑞凤接口道,她今天穿着一身深色套装,头发披肩,显得更加泼辣,“工作组下去,主要是帮着找问题、理思路、促整改,不是去当‘钦差大臣’,更不能给企业添乱。特别是组长人选,一定要选一位熟悉企业情况、懂得把握分寸、能够团结同志的老成持重的同志。”
于伟正点点头:“瑞凤同志的意见很中肯。人选是关键。”他看向李学武,“学武同志,组织部这边有什么建议?”
李学武早有准备,翻开面前的文件夹:“书记,市长,王市长。根据市委要求,组织部初步筛选了几位同志,供领导参考。”他念道,“第一位,贾彬同志,现任平安县委副书记。这位同志政治素质过硬,长期在组织系统工作,原则性强,熟悉党务,在平安县分管党群工作期间,抓党建促发展的成效比较明显。第二位,周海英同志,原龙投集团董事长,现任市‘三学办’指导组组长。这位同志熟悉企业经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对经济工作有独到见解。第三位,焦杨同志,现任东洪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这位同志年轻有朝气,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在‘三学’活动中表现突出。第四位,侯刚同志,现任市纪委副书记。这位同志党性原则强,作风硬朗,熟悉纪检工作,对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有优势。”
念完名单,李学武补充道:“这四位同志各有优势,都符合工作组组长的基本条件。组织部倾向于推荐贾彬同志或周海英同志。”
王瑞凤听完,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直言不讳:“学武部长提的这几位同志,能力都很强。但是,”她话锋一转,“贾彬同志长期在党务部门工作,对大型国企的复杂性和经济运行规律,接触可能不够深。周海英同志呢,虽然搞过企业,但龙投和东投不是一个量级,而且他现在的身份是‘三学办’指导组长,再派去东投当工作组组长,角色上有点重叠,也容易让企业产生‘钦差’的错觉。焦杨同志太年轻,压东投的阵恐怕分量不够。侯刚同志是纪检专才,但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习整改,纪检色彩太重了,可能会让企业产生抵触情绪。”
她目光看向于伟正:“书记,我的意见是,工作组组长的人选,还是要侧重选择一位既懂党务、又懂经济,特别是熟悉大型国企运作规律,在东投集团内部有一定威望或者能被齐永林同志接受的同志。这样更有利于工作开展。”
王瑞凤这番话,几乎把组织部提的四个候选人全盘否定了,而且理由充分,让人难以反驳。会议室里一时陷入沉默。
于伟正转着铅笔的手指停住了。他看向王瑞凤,脸上看不出喜怒,声音平静:“瑞凤同志考虑得很细致。那你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瑞凤摇摇头:“一时还真没想到特别合适的。但我觉得,人选的标准可以再斟酌一下。” 于伟正沉默了几秒,然后缓缓开口:“瑞凤同志的意见有道理。但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指导‘三学’活动整改嘛,核心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党建工作薄弱环节。懂经济固然好,但首要的还是政治强、党务熟、原则性强!贾彬同志啊在组织系统工作多年,抓党建是行家里手,原则性也强。虽然对大型国企的具体经营接触不多,但工作组不是去管经营的,是去抓党建、促整改的!我相信贾彬同志能够把握好这个度。”
他目光扫过张庆合和李学武:“庆合同志,学武同志,你们看呢?”
张庆合之前在会上抵触了更换党委书记的议题,至于工作组组长,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张庆合沉吟片刻,点了点头:“伟正书记分析得很透彻。工作组啊主要任务是政治引领和思想建设。贾彬同志熟悉党务,原则性强,是个合适的人选。我同意。”
李学武立刻表态:“组织部也认为贾彬同志是合适人选。”
王瑞凤见书记和市长都表了态,一时确实也没有合适人人选,知道再坚持己见已无意义,便也点了点头:“既然书记和市长都认为贾彬同志合适,我没意见。只是工作组下去后,一定要明确职责边界,加强与齐永林同志的沟通协调,确保帮忙不添乱。”
“这个自然。”于伟正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仿佛搬开了心头一块大石,“那就这么定了。工作组组长由贾彬同志担任。学武同志,你代表市委,尽快找贾彬同志谈话,明确任务和要求。工作组其他成员,由‘三学办’和组织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志远同志,”他看向郭志远,“文件抓紧起草下发,不是正式的职务,我看就不用再上常委会了,走个简易程序。”
“好的,书记!”郭志远和李学武同时应道。
会议结束,张庆合和李学武起身离开。于伟正却叫住了王瑞凤:“瑞凤同志,留一下,我们啊再聊两句。”
会议室的门重新关上之后,王瑞凤重新坐下。于伟正语气带着一种推心置腹的诚恳:“瑞凤啊,刚才在会上,有些话我没展开说。这次派工作组下去,我知道你有顾虑,担心影响企业稳定。你的担忧是对的。但是,有些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他摸出了烟,才觉得王瑞凤是女同志,就没有点火,继续道:“我来东原之前啊,道方书记跟我谈了很久。东原人口多,底子薄,工业基础弱,是全省发展的短板。要补齐这块短板,常规的发展思路不行,按部就班更不行!必须要有超常规的举措,打破常规的魄力!东投集团,是东原经济的龙头,也是改革的试验田。它的方向对不对,路子正不正,直接关系到东原的未来啊。现在看,东投的业务铺得很大,但仔细分析,投资性业务占比过高,真正扎根实业、解决就业、提升技术含量的项目不多。这种发展模式,风险很大啊!‘三学’活动暴露出的问题,根子就在于发展理念出现了偏差!重效益轻党建,重扩张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这些问题不解决,东投这艘大船,迟早要触礁!”
他拿着烟敲了敲桌子,目光灼灼地看着王瑞凤:“派贾彬下去,不是去夺权,也不是去整人,是去帮东投集团校正航向!是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这项工作,意义重大,阻力也必然不小啊。瑞凤啊,你是常务副市长,又熟悉经济工作,我希望你能理解和支持市委的决定,在工作组遇到困难时,多给予指导和帮助。”
王瑞凤静静地听着,脸上表情平静。等于伟正说完,她才缓缓开口:“书记,您说的道理,我明白。东投集团的发展模式,确实需要反思和调整。加强党的领导,我举双手赞成。但是,”她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力量,“改革和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尊重客观规律。齐永林同志在东投经营多年,有他的经验和人脉,突然派一个‘空降兵’下去,而且是带着‘纠偏’的任务下去,磨合必然艰难。我担心的是,如果磨合不好,内耗过大,反而会影响企业正常运转,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动荡,最终受损的还是东原的经济和职工的利益。”
她看着于伟正,眼神坦诚:“我的建议是,工作组下去后,一定要把握好方式方法。既要坚持原则,敢于指出问题,也要充分尊重企业自主权,尊重齐永林同志的经验和意见。特别是在重大经营决策上,要明确边界,工作组可以提建议,但不能越俎代庖。最重要的,是要帮助东投集团找到一条既坚持正确方向,又能激发企业活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子。这比简单地‘纠偏’更重要,也更难。”
于伟正认真听着,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显然在思考王瑞凤的话。良久,他点了点头:“瑞凤同志的意见很中肯,很有建设性。工作组下去,我会亲自交代贾彬,务必把握好你强调的这些原则。你是常务副市长,也要关心东投,关心贾彬同志,给贾彬站台就是给市委给大局站台嘛。东投集团的发展,离不开齐永林同志,也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支持。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把东投集团办得更好,为东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两人又就工作组的具体职责、与企业管理层的沟通机制等细节交换了意见。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有不同看法,但总体氛围比刚才在五人小组会上缓和了许多。王瑞凤也适时地表态,市政府会全力支持工作组的工作,在政策协调、要素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 第二天一早,市委那份盖着鲜红印章的文件就印好了,油墨味儿还没散尽。李学武拿着还带着点温热的文件,脚步匆匆地敲开了于伟正办公室的门。
“书记,文件出来了,您过目?”李学武把文件轻轻放在办公桌上。
于伟正正低头批阅一份省里来的急件,闻言头也没抬,只是用钢笔在文件末尾签下名字,才放下笔,目光扫过那份新文件,却没有翻开的意思。声音沉稳:“学武啊,文件我就不看了,你办事我放心。这样,你亲自跑一趟东投集团,把文件送到齐永林同志手上,当面宣布市委的决定。记住,”他目光落在李学武脸上,“重点强调一下工作组的定位。贾彬同志他们下去,是指导、是帮助、是服务!核心任务是协助东投集团党委抓好‘三学’活动的深化整改,提升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东投集团是咱们东原经济的顶梁柱,生产经营是头等大事!工作组绝不能干扰企业正常的运转秩序,更不能越俎代庖,去插手具体的经营决策!这个边界,必须给贾彬同志讲清楚,也给齐永林同志吃颗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