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闲书聊东西 作品
第16章 冻土新芽(第2页)
里维昂吹起口琴,《冻土摇篮曲》的调子混着风声,钻进每个人的骨头缝——有个俄军士兵突然掏出母亲寄的围巾,给身边的乌军士兵围上:“我母亲说,冷的时候,围巾不分国籍。”
三个月后,春雪消融的草原上,奇迹发生了。
安娜的墓碑周围,冻土缝里钻出成片的铃兰,花瓣纹路竟和古多克琴的木纹一模一样。
风吹过花丛时,整片草原都响起细碎的琴声——牧民说,那是安娜的琴声渗进了冻土,在春天里发了芽。
有人在基辅音乐学院的废墟里找到张节目单,上面写着:“安娜?伊万诺娃独奏音乐会——献给顿巴斯的冻土与河流”,日期是德米特里牺牲的那天。
节目单背面有行铅笔字,被泪水晕得发蓝:“琴声会钻进冻土最深的裂缝,等到来年春天,就会长出和平的嫩芽,也会长出我对你,说不出口的爱。”
娜塔莎夹花瓣时,安娜的记忆突然回到装甲车补琴的夜晚。
德米特里用刺刀凿弦轴孔,木屑落在她手背上,他低头吹开的瞬间,呼吸扫过她的皮肤,像春风拂过冻土。他当时说 “松木纤维粘得牢”,可她听见自己心跳盖过了凿木声,那声音和此刻铃兰丛的震颤一模一样——原来有些旋律,早就藏在没说出口的沉默里。
娜塔莎把一片铃兰花瓣夹进节目单,花瓣上的纹路,正像祖父刻在琴颈上的那句——“音乐不死,冻土不亡,爱亦永恒”。
远处,佩特罗夫和乌军中尉正带着孩子们栽白桦树,每个树坑里都埋了片琴身碎片,说 “让琴和树一起长,等树长高了,琴声就够得着星星了”。
而树影里,有两个小小的身影正拉着树枝,一个举着乌克兰的蓝黄丝带,一个攥着俄罗斯的红丝带,哼的调子,一半是《黑眼睛》,一半是《喀秋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