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学究 作品

第235章 荣归(第3页)

“阿囡…想看大海…”女孩忽然小声说,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奎叔说…大海…蓝得像…像阿囡的眼睛…很大…很大…有会喷水的…大鱼…”

“好。”陈太初毫不犹豫,“等紫玉再大些,阿爹带你去登州…去看真正的大海。看海船,看鲸鱼…”

话音未落,轩外环佩轻响。

赵明玉一身淡紫云锦宫装,发髻松松挽着,怀抱一个裹在杏黄锦缎襁褓中的婴儿,款步而入。

她身后,跟着年已十二岁、一身青衿儒衫的长子陈忠和。

陈忠和小脸绷得紧紧的,努力模仿着父亲平日的沉稳,但眼底深处属于孩童的好奇与一丝紧张却藏不住。

“爹爹!”陈忠和规规矩矩行礼。

陈太初目光扫过爱子,疲惫的眼底泛起暖意:“今日太学…先生讲了什么?”

陈忠和挺直小身板,声音清脆:“回爹爹,今日朱博士讲《孟子·梁惠王上》…言‘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他顿了顿,小眉头微不可查地蹙了一下,似乎想起父亲平日的“教诲”,又补充道,“先生还说…君子当以德服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陈太初端起茶盏,轻轻吹开浮沫,声音平淡无波:“哦?文德?那西夏李乾顺…是陛下的文德感化来的?还是岳元帅的刀枪‘请’来的?”

他放下茶盏,目光落在儿子困惑的小脸上,语气缓和下来,“圣贤书要读,道理要懂。但忠和需记住,书是死的,世道是活的。仁义是锦上花,刀兵是雪中炭。何时该开花,何时需送炭…得靠自己的眼睛去看,脑子去想。先生的话…记在心里便是,不必尽信,亦不必反驳。”

赵明玉嗔怪地瞪了丈夫一眼,将怀中咿呀学语的小女儿递过去:“你呀!莫要教坏了忠和!他才多大!”

襁褓中的女婴粉雕玉琢,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父亲,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去抓陈太初的胡须。

陈太初接过幼女,冷硬的眉宇瞬间被温柔覆盖。

他低头,用下巴轻轻蹭了蹭女儿娇嫩的脸蛋,引得女婴咯咯直笑。

紫玉也凑过来,小心翼翼用手指碰了碰妹妹的小手,海蓝的眸子里满是新奇与欢喜。

烛火跳跃,将轩内一家人的剪影温柔地投在窗棂之上。

紫玉依偎在父亲身侧,陈忠和安静地立在母亲身旁,赵明玉含笑看着丈夫逗弄幼女。

这一刻,朝堂的刀光剑影、贺兰山的血火征尘、德胜门前的喧嚣骂名…皆被这温暖的烛光与稚子的笑语隔绝在外。

陈太初抱着幼女,目光扫过紫玉依赖的眼神、长子懵懂却认真的脸庞、妻子温柔的笑靥…胸中那口冰冷的郁气,终于彻底化开。

他低头,吻了吻幼女散发着奶香的额头,声音低沉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

“紫玉想看海…忠和要明理…小囡囡要平安长大…爹爹…都会做到。”

窗外,汴梁城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勾勒出太平盛世的轮廓。

而陈太初深邃的眼底,却映照着更遥远的、尚未被这灯火照亮的…属于这个帝国未来的惊涛骇浪。

他轻轻拍抚着怀中的幼女,如同安抚着一只易受惊的雏鸟。

这来之不易的温暖,他必将以铁与血…牢牢护住!

任何试图将其打破的力量…都将被他…亲手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