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er 作品

第143章 重生七零:我应该是科学家里最能打的吧 叁(第3页)

脚踏板做工精细,高度可调节,边缘还打磨得圆润光滑。汪璒惊讶地抬头,看到一张憨厚的方脸。

"谢谢,我正需要这个。"

"别客气,咱们少年班要团结。"张建军挠挠头,"对了,下午的实验课分组,咱们一组吧?"

就这样,汪璒在大学交到了第一个朋友。张建军是烈士子女,父亲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靠抚恤金和助学金上学。他比汪璒只大五岁,却总像个老大哥一样照顾她。

"你为什么选材料专业?"一次食堂吃饭时,张建军问道。

汪璒搅动着碗里的白菜汤:"想造出更好的半导体材料,让我们祖国的电子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这是实话。前世她见过太多因芯片被卡脖子而受限的军事装备。

张建军肃然起敬:"我学机械是为了造坦克,像我爸那样......可惜他没能看到新一代主战坦克。"

汪璒默默记下了这个信息。也许有一天,她的材料研究真能用在国防上。

随着课程深入,汪璒开始显露出超越常人的学习能力。普通学生需要一周消化的内容,她一天就能掌握。到第一学期末,她已经自学完大三的课程,并开始协助李教授做基础研究。

"汪璒,你对气相沉积法有什么看法?"一次组会上,李教授突然提问。

在研究生们惊讶的目光中,十二岁的女孩侃侃而谈:"传统Cvd法能耗高、纯度低,我认为可以尝试引入等离子体辅助,就像这篇《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提到的......"

会后,李教授把她叫到办公室:"你从哪里看到美国期刊的?"

"图书馆地下室有影印本,"汪璒早有准备,"我请管理员帮忙找的。"

实际上,这些知识来自前世的积累。但为了不引人怀疑,她必须制造合理的来源。

寒假来临,汪璒没有回家,借口是要准备期末考试。真实原因是路费太贵——一张火车票要花掉母亲半个月的工钱。她把自己埋在实验室,试图复现前世所知的一种半导体掺杂工艺。

除夕夜,整栋实验楼空无一人。汪璒在通风橱前小心翼翼地调节氢气流量,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这个实验有一定危险性,但成功的诱惑太大了。

"我就知道你会在这儿。"张建军的声音突然从背后传来,吓得她手一抖。

"别过来!氢气在泄露!"汪璒迅速关闭阀门,打开排气扇。

张建军站在门口没动:"宿管阿姨让我给你送饺子。"他举起一个铝制饭盒,"猪肉白菜馅的。"

两人坐在实验室外的台阶上分食已经凉了的饺子。远处传来零星的鞭炮声,提醒着这是合家团圆的日子。

"你爸妈呢?"汪璒问。

"我妈改嫁了,在新家过年。"张建军闷声说,"你呢?"

"家里太远。"汪璒没多说,突然想起什么,"对了,你会用车床吗?"

"当然,机械系的基本功。"

"帮我加工几个零件吧,我想改进镀膜机的喷头。"

就这样,1984年的春节,两个没回家的孩子在实验室度过。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汪璒的新型喷头刚好安装完毕。

"试试看?"张建军期待地问。

汪璒按下开关,机器发出平稳的嗡鸣。气相沉积的均匀度提高了30%,这是重大突破。

"成功了!"她忍不住跳起来,差点撞到张建军的下巴。

"小心点,小不点。"张建军笑着揉揉她的头发,"新年快乐。"

新学期开始,汪璒的成果引起了系里重视。李教授为她申请了特别研究经费,还配了两名研究生当助手。名义上是"协助",实际上经常是汪璒在指导他们。

"汪璒,教务长找你。"一天下课后,班长通知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