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卷首语 《大吴会典囚律》载:\"凡宗室谋逆者械系,必用朱漆木笼车,车广三尺、高七尺,栏柱铸獬豸噬恶纹,顶覆铁网以防劫囚。过州桥则停舆三刻,御史台需悬黄榜于桥之左右,榜书 " 军民人等有冤可诉,执田契、工牌、税单者,验明给米二斗 "。沿途郡县备端砚、徽墨、开化纸,令书吏录状存档,违者有司论罪。\" 永熙三年七月初七,洛阳桥的汉白玉栏板蒸腾着暑气,谢渊手按腰间绣春刀,獬豸冠缨垂落如帘,注视着车辕上新烙的 \"反\" 字火印 —— 此印以魏王府私铸钱炉余温灼烫,焦木气息混着血腥,与七年前在砖窑查获的匠人烙铁如出一辙,暗合《会典》中 \"以逆贼之器刑逆贼\" 的古制。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永熙三年七月初七,未时初刻。洛阳桥第九十一级青石板上,萧烈的木笼车铁轮碾过蝼蚁,车栏剥落的獬豸纹朱漆,恰好覆盖石板右下角 \"匠人陈六造\" 的落款 —— 那是太祖朝老匠人的留名规制。谢渊的绣春刀鞘叩击车栏青铜环,清越鸣响惊起桥边鸥鹭:\"《囚律》卷二第四款,过州桥停舆三刻,许士民陈冤。\" 他余光扫过萧烈赭衣下摆的暗纹,三缕断刀绣线暗藏魏王府私军徽记,与七年前黄河劫粮案中贼首的服饰特征完全一致。
忽有碎瓦挟风而来,\"当\" 地砸在木笼铁栏上,迸溅的火星灼破萧烈额角。执枣木拐杖的老妇踉跄趋近,补丁摞补丁的青布衣襟下,露出半幅月白里衣 —— 分明是官宦人家旧裳改制,领口盘扣还留着 \"泰昌元年\" 的内造款识。\"御史大人明鉴!\" 她双手奉上虫蛀的地契,边角残页以面糊粘连,\"永熙元年七月初七,魏王长史持 " 牧马令 " 夺我三亩薄田,\" 枯指划过模糊的官印,\"言明暂借三载,如今五载过去,孙儿冻毙破窑,连具棺木都是邻里凑的\" 谢渊展开怀中《魏王府苛政录》,泰昌帝朱批的 \"洛阳城郊夺田四十二顷\" 赫然在目,批红边缘的飞白笔锋,与父亲当年弹劾魏王府的奏折字迹如出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