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我国封建社会~南北朝时期20(第2页)
答:死人虽然有相同于树木的实体,却没有不同于树木的知觉,活人虽然有不同于树木的知觉,却没有相同于树木的实体。
【第二段要点:范缜在这里用“刃”与“利”的关系作比喻,论证“形”和“神”的主从依附关系,否定世界上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灵魂)。
他指出人“有知”而木“无知”,是因为“人之质”与“木之质”不同,所以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属性。
这些比喻和对比有力地论证了“形神相即”的唯物主义观点,进一步批判了“形神相异”的唯心主义谬论。】
(第三段)
问:死人的骨骼,不同于活人的躯体吗?
答:活人的身躯不同于死人的骨骼,死人的骨骼不同于活人的躯体,区别在于已经变得不同了;哪有活人的身躯具有死人的骨骼的?
问:如果活人的身躯,不同于死人的骨骼,死人的骨骼则应不从活人的身躯而来。那么死人的骨骼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是活人的身躯,变成死人的骨骼了。
问:活人的身躯,变成了死人的骨骼,岂不是因为活才有死?则可知死人的身体犹如活人的身体一样。
答:如果是活着的树变成了死树,那么死树的实体仍然是活树的实体?
问:活树体变成了死树体,死树体即是活树体;如果把丝纺成了丝线,丝线与丝,又有什么区别呢?
答:如果照你的说法枯树就是活树,活树就是枯树,那就应该在树活的时候凋零,树枯的时候结果;再则,活树不应当变成枯树,因为照你的说法活树就是枯树,所以,枯树就不必是从活树变来的了。
如果活树和枯树是一样的话,那么为什么不是先枯后荣,而总是先荣后枯呢?丝和丝线实质相同,因此,不能用来作为比喻。
问:当活的形体死去时,便应当一下子通通都消失了,为什么既已变为死的形体,还得经历一段长时间才逐渐消失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答:这是因为一切形体的生和灭,总是要有一定过程的缘故。突然而生的必定突然而灭。逐渐而生的必定逐渐而灭。 突然而生的,狂风暴雨就是这样的;逐渐而生的,动物和植物就是这样的。
有的突然变化,有的逐渐变化,这是事物的常理(变化的规律)。
【第三段要点:范缜用人的生死、树的荣枯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于自身的“质”起了变化。
“质”变了,它原有的作用就随之消失,如人死了就失去“有知”的作用,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形谢则神灭”的观点。
他还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有“歘”变和“渐”变两种形式,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观点。】
(第四段)
问:你说形体离不开精神,那么,象手这些肢体也有精神吗?
答:都有精神的一个方面。
问:如果都有精神的一个方面,精神应该能思维,手等也应该能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