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百草堂之粳米(第2页)
林婉儿靠在门框上,擦拭着她的小药锄,锄刃在月光下闪着亮。“我明天再去城郊看看,老李家的稻田该灌浆了,得防着虫害。”她说着,忽然笑了,“孙玉国刚才走的时候,偷偷往咱们药铺门口放了包东西,我看像是他那摔裂的玉扳指。”
王宁拿起那枚玉扳指,裂纹像条丑陋的蛇。他随手放在药柜最下层,那里放着各种废弃的药渣,等着晒干了烧掉。“明天把它融了,打个药碾子的把手。”他说。
后院的粥锅已经洗干净了,倒扣在灶台上,竹篾锅盖边缘磨得光滑,那是日复一日的摩挲留下的痕迹。王宁望着窗外的稻田,夜色里,稻浪轻轻摇晃,像片安静的海。
“哥,”王雪忽然问,“你说孙玉国以后会干啥?”
王宁拿起一粒粳米,放在手心:“或许会明白,不是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比得上一碗能暖胃的粥。”他吹了吹手心的米糠,米粒滚落回竹筛,发出清脆的声响,像颗种子落在了土里。
晨露还凝在稻叶上时,林婉儿已经踩着田埂往老李家的稻田走。她穿了双草鞋,裤脚卷到膝盖,露出小腿上几道浅浅的疤痕——前几日为了追刘二狗,在田埂上摔的。腰间的粗布包里装着个竹篮,里面是王宁让带的新收粳米,说是要给老李的婆娘看看,这季的稻米成色比往年好在哪里。
“婉儿姑娘早啊!”老李蹲在田埂边,正用手扒拉着稻穗。他黝黑的脊梁上搭着件打满补丁的蓝布褂子,指缝里嵌着泥,指甲盖却磨得发亮——那是常年侍弄庄稼磨出来的。
林婉儿蹲下身,拿起穗子仔细看:“李伯,今年的稻子颗粒真饱满,你看这腹白多小。”她指尖划过米粒,壳还没脱,带着层细细的绒毛,“王大哥说,腹白小的米,淀粉含量匀,熬粥最养人。”
老李嘿嘿笑,露出两排黄牙:“还不是托王大夫的福,去年你给的那包草木灰,撒在田里,虫子都少了一半。”他忽然压低声音,往左右看了看,“婉儿姑娘,有件事……我不知当讲不当讲。”
林婉儿心里一动,顺着他的目光看向稻田深处。那里有片稻子长得格外密,穗子却沉甸甸地低着头,像是被什么东西压着。“李伯,你说。”
“前几日夜里,我起夜,看见孙玉国带着两个人,在那片田里挖东西。”老李的声音发颤,手里的稻穗被捏得变了形,“他们拿着铁锹,鬼鬼祟祟的,还说什么‘埋得够深,准没人发现’。”
林婉儿攥紧了手里的稻穗,穗子的硬壳硌得手心发疼。她想起王宁昨天说的,孙玉国虽然被赶走了,可刘二狗和郑钦文还在镇上晃悠,总觉得还有事没了。“他们挖了多久?埋的啥东西?”
“看不清,黑灯瞎火的,就看见个黑布包,挺大的。”老李往地上吐了口唾沫,“我估摸着不是啥好东西,那片地去年种的稻子,收成都比别处差。”
正说着,远处传来郑钦文的吆喝声。他穿了件半旧的青布长衫,袖口沾着泥,手里拎着个空麻袋,正往稻田这边走。林婉儿迅速往稻丛里缩了缩,老李也赶紧低下头,假装查看稻穗。
郑钦文走到那片长得密的稻田边,左右张望了片刻,蹲下身用手扒拉着泥土。他的手指又细又长,指甲缝里却黑黢黢的,像是刚挖过什么。忽然,他像是摸到了什么,脸上露出喜色,正要往下挖,却听见一阵脚步声——钱多多摇着扇子,慢悠悠地晃了过来。
“郑先生这是在寻什么宝贝?”钱多多穿了件湖蓝色的绸衫,腰间挂着个玉佩,走路时叮当作响。他总爱把指甲留得长长的,抹上亮油,此刻正用小指剔着牙,眼神却像鹰隼似的盯着郑钦文。
郑钦文手一哆嗦,赶紧把麻袋往身后藏:“没……没什么,看看稻子长势。”
“哦?”钱多多踱步到那片稻田边,用扇子尖戳了戳泥土,“这土看着松啊,像是刚翻过。”他忽然提高声音,“王大夫说,今年的粳米要比往年多收两成,郑先生要不要买点回去?给孙老板补补身子?”
郑钦文的脸瞬间涨红,拎着麻袋匆匆走了。林婉儿从稻丛里探出头,看见钱多多盯着郑钦文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随即也转身离开了。
“这钱老板,到底是哪边的?”老李挠着头,一脸困惑。
林婉儿没说话,等两人走远了,她赶紧蹲到刚才郑钦文扒拉的地方,用手刨开泥土。刚挖了两寸深,指尖就碰到个硬东西——是个陶罐子的边缘,上面还沾着些黑色的粉末。
“这是啥?”老李凑过来,眯着眼睛看。
林婉儿用帕子擦了擦罐子口,一股霉味混着腥气飘出来。她皱着眉:“像是发霉的谷糠,跟刘二狗往井里扔的那东西一样。”她忽然想起王宁说的,湿热疫症的根源或许不止井水,“李伯,这罐子埋了多久了?”
老李挠着头想了想:“约莫半月前,我看见孙玉国带着两个人,鬼鬼祟祟地在这儿埋东西,当时以为是藏银子,没敢多问。”
林婉儿把陶罐子小心地挖出来,里面装着大半罐发霉的谷糠,上面还撒着些不知名的草药粉末,绿莹莹的,看着就不对劲。“得拿回去给王大哥看看。”她用帕子把罐子包好,塞进竹篮,“李伯,你守着这儿,别让任何人靠近,我去去就回。”
往回走的路上,林婉儿总觉得有人跟着。她拐进一片芦苇荡,忽然停下脚步,猛地转身——郑钦文正躲在芦苇后面,手里还攥着块石头,见被发现,吓得手一抖,石头掉在地上。
“你跟着我干啥?”林婉儿握紧了腰间的药锄,锄刃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她的头发被晨露打湿,贴在额角,眼神却像淬了冰。
郑钦文咽了口唾沫,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是想告诉你,那罐子里的东西,是孙玉国从个游方道士那弄来的,说是能让稻子减产,这样他的药材就能卖得更贵。”
林婉儿挑眉:“你为啥要告诉我?”
“我……”郑钦文低下头,声音发颤,“我娘也得了那泻痢,喝了百草堂的粥才好的。孙玉国让我干的那些事,我夜里总做噩梦。”他从怀里掏出张纸,“这是那道士的地址,孙玉国说,要是事情败露,就去找他拿解药。”
林婉儿接过纸,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像是用左手写的。她看了郑钦文一眼,他长衫的肘部磨破了个洞,露出里面打补丁的里子,倒不像以前跟着孙玉国时那般神气了。“你要是真想赎罪,就去告诉王大夫,孙玉国还藏了多少这种东西。”
郑钦文犹豫了一下,重重地点了点头:“我去!我这就去!”
林婉儿回到百草堂时,王宁正在切山药。他穿了件月白色的短褂,袖口挽着,露出结实的小臂,切药刀在他手里灵活得像条鱼,山药片薄得能透光,一片片落在竹匾里,码得整整齐齐。
“哥,你看这个。”林婉儿把陶罐子放在案上。
王宁放下刀,拿起罐子闻了闻,眉头瞬间皱紧。他用指尖沾了点黑色粉末,放在舌尖尝了尝,随即吐在地上:“是苍耳子的霉粉,有毒。撒在稻田里,稻子长不好,人吃了这种稻米,脾胃会受损,难怪有些患者总好不了。”
张娜端着刚晾好的药茶进来,看见罐子,脸色一白:“孙玉国也太狠了,这是要毁了咱们全镇的收成啊!”她的靛蓝布衫上沾着点药汁,是刚才熬药时溅上的,此刻胸口起伏着,显然气得不轻。
“他急了。”王宁拿起一片山药,对着光看,“济世堂的药材被查出是假药,百姓都不来了,他想断了咱们的粮,让大家不得不买他的药。”他转身对王雪说,“去把张阳药师请来,顺便叫上钱老板。”
王雪应着,抓起墙上的草帽就往外跑。她的粗布裙上绣着朵小小的稻花,是张娜教她绣的,说是讨个丰收的好彩头。
张阳药师来的时候,手里还拿着本翻得卷边的《农政全书》。他花白的胡子上沾着片药叶,坐下后,先拿起陶罐子看了半天,又用指甲刮了点粉末,放在鼻前深吸一口气:“苍耳子本是良药,能祛风除湿,可发霉了就有毒性,这孙玉国,是把好药材用歪了道。”
正说着,钱多多摇着扇子来了。他一进门就看见那陶罐子,脸上的笑容淡了些:“看来林姑娘找到病根了。”
“钱老板早就知道了?”王宁盯着他,眼神锐利。
钱多多哈哈笑,摇着扇子:“我也是猜的。孙玉国前阵子托我买过一批苍耳子,说是要做药引,可他连炮制方法都不问,我就觉得不对劲。”他忽然收起扇子,“王大夫要是信得过我,我能找到他藏剩下的那些霉粉。”
王宁没说话,只是从竹匾里抓起一把粳米,米粒在他掌心滚动,泛着温润的光。“钱老板想要什么?”
“我想要的,”钱多多凑近了些,声音压得低,“是孙玉国藏在济世堂后院的那批真药材。他前阵子收了批野山参,是真的,想等着涨价再卖,我想用公道价收了,给王大夫的药铺供货。”
林婉儿心里一动,想起刚才在稻田里看到的,钱多多对郑钦文的态度,原来他打的是这个主意。
王宁把粳米放回竹匾,发出清脆的响声:“可以。但那些霉粉,必须全部销毁,不能留一点在镇上。”
钱多多拍着胸脯:“放心,我让伙计跟着郑钦文,他准能找到剩下的藏货。”
傍晚时分,郑钦文果然带着人找到了孙玉国藏霉粉的地方——在济世堂后院的地窖里,整整十大缸,缸口封着油纸,上面还压着块大石头。钱多多的伙计搬出来时,百姓们都围过来看,有人气得捡起石头就往缸上砸,霉粉扬起来,呛得人直咳嗽。
“这丧良心的!”一个老汉气得发抖,他的几亩稻田就在济世堂附近,今年的收成确实差了不少,“我说稻子咋总发黄,原来是被这东西害的!”
孙玉国不知从哪儿冒出来,想往人群里钻,却被林婉儿拦住。她今天换了件青色的短打,腰间别着把小匕首,是王宁特意给她打的,说防身用。“孙老板,躲是躲不过的。”
孙玉国看着被砸破的缸,忽然瘫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他的宝蓝色绸缎马褂沾满了泥,头发乱得像草,哪还有半分往日的神气。“我也是被逼的啊……”他哭着,“前几年赌钱输了,欠了高利贷,他们说不把你们百草堂搞垮,就卸了我的腿……”
张阳药师捋着胡子,叹了口气:“痴儿,歪门邪道哪能长久?你看这粳米,踏踏实实长在田里,才能养人,投机取巧的,终究要烂在地里。”
王宁让人把孙玉国送到官府,又指挥着百姓把霉粉搬到田里,掺上石灰深埋了。他蹲在田埂上,看着夕阳把稻浪染成金红色,忽然对身边的林婉儿说:“去把老李家的稻种取些来,明天咱们在这儿补种一片。”
“这时候补种,还能长出来吗?”林婉儿不解。
“能。”王宁的声音很轻,却带着股笃定,“晚稻的性子韧,只要好好侍弄,一样能有收成。”他抓起一把泥土,放在手心搓了搓,“就像人,犯了错不要紧,改了就好。”
林婉儿看着他的侧脸,夕阳的光落在他的眉骨上,把轮廓描得格外清晰。他总爱留着齐耳的短发,说是方便,可林婉儿知道,那是因为去年为了救一个落水的孩子,头发被水草缠住,差点没上来,从那以后他就再没留过长发。
“哥,钱老板真的会把好药材给咱们吗?”王雪抱着个装着稻种的布包,小声问。她的辫子上别着朵新摘的稻花,黄灿灿的,衬得她的脸也亮堂起来。
王宁没回头,只是望着田里的稻穗:“他会的。”他忽然笑了笑,“好药材就像好稻米,藏着是不会发光的,得让人用了,才能显出价值。”
夜色渐浓,田埂上的人渐渐散了。只有几个老汉还在地里忙碌,他们说要连夜把埋了霉粉的土地翻一遍,好让明年的新稻种能好好扎根。王宁也拿起锄头,跟着一起翻地,他的动作不快,却很稳,每一锄都深深扎进土里,带起新鲜的泥土气息。
林婉儿坐在田埂上,看着月光下的稻田。新翻的土地泛着湿润的光,远处的稻浪轻轻摇晃,像是在哼着一首古老的歌谣。她忽然明白,王宁说的“药不在贵”,不只是说药材,更是说人心——就像这稻米,不投机,不取巧,踏踏实实长在土里,才能结出饱满的颗粒。
“婉儿姑娘,来帮忙撒种啊!”王宁的声音从田里传来,带着笑意。
林婉儿跳起来,拍了拍身上的草屑,朝着月光下那个忙碌的身影跑去。草鞋踩在田埂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应和着稻穗生长的声音。
一场夜雨过后,稻田里的泥土泛着油亮的黑。王宁踩着草鞋,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补种的晚稻田走,裤脚卷到膝盖,沾着些湿润的泥点。他怀里揣着个油纸包,里面是张阳药师给的新稻种,据说这品种耐旱,就算晚种些时日,也能赶上秋收。
“王大夫,这边请!”老李扛着锄头在前面引路,黝黑的脸上堆着笑,眼角的皱纹里还嵌着泥。他昨天连夜把埋过霉粉的土地翻了三遍,此刻田里的土松松软软,像揉过的面团。
王宁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凑到鼻尖闻。泥土里混着草木灰的气息,还有淡淡的稻花香——那是旁边早稻田飘过来的。“这土养过来了。”他点点头,把油纸包里的稻种倒在竹篮里,金黄色的种子颗粒饱满,带着层细细的绒毛,“张药师说这是‘月光稻’,夜里灌浆快,咱们得趁着露水没干种下。”
老李的婆娘端着个粗瓷碗过来,里面盛着刚熬的粳米粥,上面撒了把葱花。“王大夫,先垫垫肚子。”她的手上布满老茧,指关节有些变形,那是常年插秧、割稻累的,“昨儿钱老板派人送了两袋新米,说是赔罪,我熬了些,您尝尝。”
王宁接过碗,温热的粥滑进喉咙,带着淡淡的米香。他忽然瞥见田埂边蹲着个身影,是郑钦文,正拿着根树枝在地上划拉,青布长衫的下摆沾着泥,看着有些落魄。
“郑先生怎么在这儿?”王宁扬声问道。
郑钦文吓了一跳,赶紧站起来,手在长衫上胡乱擦着:“我……我来看看稻种。”他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些干瘪的稻种,“这是我家传的稻种,想着或许能帮上忙。”
老李的婆娘撇撇嘴:“前阵子还帮着孙玉国害人,现在装什么好人?”
郑钦文的脸瞬间涨红,低下头:“我知道错了。我娘喝了王大夫的粥才好的,我……我想做点补偿。”
王宁接过他的布包,打开看了看:“这是‘红米稻’,耐旱,适合补种。”他抬头对郑钦文说,“要是不嫌弃,就来帮忙撒种吧。”
郑钦文愣了愣,随即用力点头,撸起袖子就往田里走。他显然没干过农活,刚踩进田里就摔了个屁股墩,引得老李两口子直笑,他自己也红着脸笑了,爬起来继续往前走,动作渐渐利索起来。
日头爬到头顶时,补种的晚稻田已经种好了大半。林婉儿背着药篓过来,里面装着些刚采的草药——马齿苋、蒲公英,都是清热利湿的。“王大哥,张药师让我把这个给你。”她递过一个小瓷瓶,里面是黄褐色的药粉,“说是撒在田埂上,能防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