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道小写师 作品

第280章 百草堂之木瓜

秋分刚过,百草堂后院的晒药场上飘着股酸香。¨k`e/n`k′a*n*s+h·u′.¢c¢o^m/张娜蹲在竹匾前,指尖抚过那些半干的木瓜,眉头越皱越紧。竹匾里的果实长圆饱满,表皮泛着浅红,看着比往年收的宣木瓜还要周正,可她拇指摁下去时,那层皮竟带着几分滑腻,不像正经宣木瓜那样糙得硌手。

“今年的木瓜,怕是有点邪门。”她起身拍了拍围裙上的药屑,围裙角还沾着些陈皮的橙黄粉末——那是今早刚晒过的陈皮,和木瓜一样,都是入秋要备足的当令药材。

前屋传来药碾子滚动的咕噜声,王宁正给抓药的妇人称当归。他穿着件月白长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有道浅疤——那是十年前在宣城学认木瓜时,被贴梗海棠的刺划的。“当归三钱,川芎二钱,回去用黄酒煎,记得避开经期。”他声音沉稳,目光扫过柜台抽屉上的标签,在“宣木瓜”三个字上顿了顿。

妇人走后,张娜端着半片木瓜进了前屋:“你闻闻,这酸味是不是太淡了?”

王宁放下戥子,拿起那半片木瓜。断面是浅黄的,不像正经宣木瓜那样红棕得透着油光,他凑近闻了闻,眉峰也拧了起来:“往年的宣木瓜,切开能酸得人眯眼睛,这……倒像掺了水的梅子汤。”他用指甲刮了刮果皮,那些褶皱浅得像没长开的纹路,“张阳师傅说过,宣木瓜要‘皱皮如老叟面’,这皮也太嫩了。”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王雪挎着的竹篮撞在门框上,发出哐当响。她梳着双丫髻,鬓角别着朵晒干的野菊,粗布裙摆沾着草屑:“哥!济生堂在街口搭台子呢,孙玉国拿着木瓜喊得震天响,说是什么‘新培育的宣木瓜’,三钱银子能买一斤,比咱们便宜一半!”

王宁捏着那半片木瓜的手指紧了紧。孙玉国的济生堂开在街尾,去年冬天进了批发霉的半夏,被他当众戳穿过,从此便处处跟百草堂较劲。“他卖的木瓜什么样?”

“个头比咱们的大,皮光溜溜的,红得发亮!”王雪比划着,“刘二狗还在旁边敲锣,说吃了能治风湿、止吐泻,连李大娘都买了两斤。”

话音未落,药铺门被推开,一个佝偻的身影扶着门框晃进来。是村民老李,他穿着件打补丁的蓝布褂,左手紧紧攥着右胳膊,关节处肿得像揣了个小馒头。“王掌柜,你给看看……这腿,怕是要废了。”他说话时牙花子泛着白,额头上渗着冷汗。

王宁赶紧扶他坐下,掀开他的裤腿——膝盖处又红又肿,按下去就是个坑。“不是让你用宣木瓜配着羌活煎汤喝吗?怎么反倒重了?”

老李苦着脸掏出个油纸包,里面的木瓜片切得厚薄不均,颜色浅得发灰:“这不是你家的……前儿听济生堂说新木瓜药效好,就买了两斤。喝了五天,不光腿没好,反倒夜里反酸水,烧心烧得睡不着。”

王宁捏起一片老李带来的木瓜,指尖一捻,果皮竟簌簌掉渣。他忽然想起张阳说过的话:“宣木瓜是蔷薇科的贴梗海棠果,酸温入肝脾;还有种光皮木瓜,是蔷薇科的榠楂果,味淡性平,看着像,实则药效差远了,吃多了还伤胃。”

这时,街上传来孙玉国的吆喝声,透过窗棂飘进来:“济生堂新到宣木瓜,包治风湿,无效退款——”

张娜往窗外瞥了眼,忽然指着晒药场的方向低呼:“你看钱多多!”

王宁探头望去,只见药材商人钱多多正背着个布褡裳,从济生堂后门溜出来,褡裳角露出个纸包,上面印着的“宣城药材行”字样,和去年给百草堂供货的包装一模一样。

王宁把老李带来的木瓜片扔进药臼,碾成碎末的瞬间,一股寡淡的气息散开,连常年泡在药香里的王雪都皱了眉:“这味儿,连野果子都不如。”

“去把张阳师傅请来。”王宁系紧长衫领口,眼神沉得像浸了药汁的棉絮,“还有,雪丫头,你悄悄跟着钱多多,看他往哪去。”

王雪挎起竹篮就要走,被张娜拽住,往她篮里塞了个油纸包:“带上两块茯苓糕,路上垫垫。记住,别让刘二狗瞧见。”

王宁转身从柜台最底层抽出个木盒,打开时,一股醇厚的酸香漫开来——里面是去年留存的宣木瓜,表皮皱得像核桃纹,断面红棕得发亮。他捏起一片,与老李带来的碎末并排放在纸上,两相对比,真假立现。

“这木瓜里的门道,怕是比这褶皱还深。”他望着窗外渐起的暮色,指尖在真木瓜的皱皮上轻轻摩挲,十年前在宣城药田学认药材的记忆忽然涌上来——老药农捧着刚摘下的木瓜说:“这果子要经三霜,皮才皱得透,酸才聚得足,少一霜,就差着三分药效。”

街尾的吆喝声还在继续,王宁把那片真木瓜放回木盒,锁好时,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王雪揣着茯苓糕往镇外走,竹篮里的铜药铃随着脚步叮当作响。她专挑墙根下

的阴影走,远远看见钱多多正拐进通往西坡村的土路,那背影慌得像被狗撵的兔子,布褡裳在腰间甩来甩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肯定有鬼。”她咬了口茯苓糕,糯米的甜混着茯苓的清苦在舌尖散开。这糕是张娜用陈米磨的粉,加了去年的陈茯苓,说是“陈药缓劲,最养脾胃”,此刻倒成了她追人的力气来源。

西坡村的路是黄泥掺碎石子铺的,刚下过场秋雨,泥坑里汪着水,映着钱多多的影子歪歪扭扭。王雪踩着路边的草窠走,忽然听见前头传来说话声,赶紧蹲在棵老槐树下。

是刘二狗,正踮着脚往钱多多的褡裳里塞纸包:“孙掌柜说了,这批野木瓜得赶紧处理,昨儿李老栓家的小子吃了,说烧心烧得直哭,再放下去怕出事。”

钱多多的声音发虚:“可这毕竟不是宣木瓜……王宁那小子眼睛毒得很,万一被他瞧出来……”

“瞧出来又怎地?”刘二狗啐了口唾沫,“他百草堂的木瓜不也掺了光皮的?前儿我去他家后院翻晒药匾,亲眼瞧见的!”

王雪的心猛地一沉,指甲掐进了手心。¨3^8+看-书′网+ ^更_新_最,全?她想起嫂子今早说的话,那些表皮褶皱浅的木瓜,难道真的……

正愣神时,头顶的槐树叶“哗啦”响了一声,一只麻雀扑棱棱飞起来。刘二狗猛地回头:“谁在那儿?”

王雪赶紧往树后缩,篮子里的铜铃却不合时宜地响了。她索性站起身,把篮子往身前一挡:“我……我来找李奶奶要晒干的艾叶。”

刘二狗眯着眼打量她,这人是百草堂的丫头,他认得。那身粗布裙洗得发白,裙角还沾着晒药场的药渣子,倒真像来收药材的。“李奶奶家在村东头,你往这边跑什么?”

“我……我迷路了。”王雪低下头,手指绞着裙角,余光却瞥见钱多多正往树后藏那包东西,纸包上洇出淡淡的黄渍,像极了木瓜切开后的汁水。

“迷路就赶紧走,别在这儿碍事!”刘二狗挥挥手,推着钱多多往坡上走,“快走,孙掌柜还等着呢。”

两人的脚步声渐渐远了,王雪才松了口气,顺着他们去的方向望去——西坡村后坡那片荒林子,去年她跟着哥去采过苍术,记得那里长着些野果树,结的果子圆滚滚的,当时她还摘了个咬,又涩又淡,哥说那是“没用的野木瓜”。

她摸出怀里的油纸包,茯苓糕已经凉了。咬了一口,忽然想起哥说的话:“药材这东西,差一点就不是那个味儿了,就像这茯苓,得是云南产的才够糯,安徽的就发脆。”

往回走时,王雪特意绕到后坡林子。果然,那些灌木丛里挂着不少青黄相间的果子,表皮光溜溜的,摘一个掰开,里面的果肉泛着浅黄,凑近闻,只有股淡淡的涩味,连一丝酸味都没有。她掏出帕子包了两个,揣进怀里,快步往镇上赶。

此时的百草堂里,张阳正坐在柜台前,手里捏着两片木瓜。老药师的手指关节粗大,指腹上布满老茧,指甲缝里还嵌着些褐色的药渍——那是常年切制何首乌留下的。他先拿起百草堂收的那片,用拇指搓了搓表皮:“这是光皮木瓜,虽也是蔷薇科,但品种不对,你看这纹路,像没长开的姑娘家的脸,太浅。”

再拿起王宁珍藏的宣木瓜,老药师的眼睛亮了:“这才是正经贴梗海棠的果。你闻,这酸味厚得像陈年的醋,入了药才能‘酸敛舒筋’。”他又捏起老李带来的那片碎渣,眉头拧成了疙瘩,“这是野木瓜,根本不入药的东西,吃多了伤胃,难怪老李会反酸。”

王宁站在一旁,手里攥着账本,上面记着钱多多今年送药的日期,比往年早了半个月。“张师傅,宣城的贴梗海棠,往年什么时候采摘?”

“得等霜降后,”张阳放下木瓜,从药箱里翻出本泛黄的《本草图经》,“你看这上面写的,‘宣州木瓜最佳,味酸,十月采’。今年霜降还没到,怎么会有新木瓜?”

正说着,王雪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怀里的帕子包鼓鼓囊囊的。“哥,张师傅,你们看这个!”她把两个野果子放在桌上,“后坡林子里摘的,刘二狗和钱多多就往那儿去了!”

张阳拿起野果子,掰开来闻了闻,重重一拍桌子:“就是这东西!孙玉国竟敢用这个冒充宣木瓜!”老人气得胡子都抖了,“这野木瓜性寒,哪有宣木瓜的温性?风湿本是湿寒引起的,用这东西,不就等于往冰窖里添雪吗?”

王宁拿起那个野木瓜,果肉已经开始氧化,变得有些发黑。他忽然想起去年在宣城,老药农指着贴梗海棠的树说:“这树娇贵,得用山泉水浇,黏土种出来的果就发涩,沙壤土种的才够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