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始皇武功(第2页)

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国之君,设置了会稽郡,楚国灭亡。与此同时,秦国不断向东扩展,陆续设立了郡县,并攻取了鲁地,设置了薛郡(山东曲阜)。同年,秦王政派王贲进攻燕的辽东,虏燕王喜,灭亡燕国。接着又回师攻代,虏代王嘉,建立了代郡(河北蔚县西南)和辽东郡(辽宁省辽阳市老城区)。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灭了齐国。秦国在齐旧地建立了齐郡(山东淄博市东北)和琅邪郡(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城)。至此,秦国从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随着齐国的最后灭亡,秦王政终于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伟业。为了彰显新帝国的权威,他下令以咸阳(今陕西咸阳市秦都区)为首都,正式建立秦朝。咸阳地处关中平原,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地势险要,自古便是关中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秦王政选择咸阳作为帝国都城,不仅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更因为它曾是秦国历代国君的统治中心,象征着秦国数百年来励精图治、终成霸业的辉煌历史。

统一六国后,秦王政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有效管理幅员辽阔的新帝国。为此,他在即位后的第二年(前220年)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系统。驰道的修建标准极高,路面宽阔平坦,宽度约五十步(约69米),路基坚实,沿途设有驿站和烽燧,确保政令和军情能够迅速传递。

驰道的修建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还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商旅往来更加便捷,物资运输效率大幅提升,各地的特产和资源得以迅速流通。同时,驰道的军事意义也十分重大,秦军可以借助这一交通网络快速调动兵力,镇压叛乱或抵御外敌。

在巩固北方统治的同时,秦王政的目光也投向了南方。为了平定百越(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区),他下令开凿灵渠,以贯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灵渠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全长约34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等部分组成,巧妙地利用地形,将湘江和漓江连接起来,使长江水系的水能够顺利流入珠江流域。

灵渠的修建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秦朝征调了大量民夫,耗时数年才最终完成。它的建成不仅解决了秦军南征的粮草运输问题,还为后世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公元前214年,灵渠正式通航,大量军粮通过水路运往百越地区,为秦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正式发动对百越的征服战争。他派遣大将赵佗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兵分五路进攻百越各部。由于百越地区地形复杂,山林密布,秦军起初遭遇顽强抵抗。但凭借灵渠提供的后勤保障,秦军最终击败百越各部,将其纳入秦朝版图。

为了巩固对百越的统治,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包括移民实边、设立郡县、推广中原文化等。赵佗因功被任命为南海郡尉,后来更建立了南越国,成为秦汉之际岭南地区的重要统治者。

随着六国灭亡、驰道修筑、灵渠开通和百越平定,秦王政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秦朝正式建立。他自号“始皇帝”,希望子孙相继,传之万世。

秦朝的统一不仅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多年的分裂局面,还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驰道的修建、灵渠的开凿、郡县制的推行,无不体现出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长远眼光。尽管秦朝二世而亡,但它所确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从此,中国进入了帝国时代,一个崭新的历史篇章就此展开。

秦始皇之前的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但这一称号在当时并未广泛流行。一统天下的秦始皇,认为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于是下令大臣议称号。

经过一番议论,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