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装死 作品

第131章 屯田与卫所(第2页)

陈伯宗正与文招侯韩子高、中卫大将军周罗睺各持一份文书,相对而坐。

见二人已将那文书看得差不多了,他方才开口,言道。

“如何,卿等以为,此策是否可行?”

这自是在问那份文书之上的内容,在问那个将陈国现今的屯田兵制改为卫所兵制的构想。

陈伯宗会有这种想法,倒也并非无病呻吟。

陈国旧有的屯田兵制,发端自陈伯宗刚穿越时所上奏的《请理荒田军屯法》,成熟于天嘉六年(565年)陈国据有淮南之后,陈蒨对老弱之兵的所进行的安置。

大抵屯田兵一人,给田五十亩,每岁收军粮二十石,其余赋役皆免。

平时,屯田兵十分之七事耕种,十分之三当值为军士。

军士当值之时,则月给军粮一石,军赐300文。

这年月的陈国,五十亩地,大概能收七八十石粮,也即一个屯田兵除去交粮一年能有五十石粮的收入,足供三五口人的温饱。

这制度在天嘉年间,对自侯景乱起以来,十数年饱受战乱饥饿之苦的那些老兵卒而言,自然很有吸引力。

可如今,随着南方经济的恢复,做屯田兵的性价比越来越低,以至于近年开始出现了逃兵现象。

加之天嘉年间安顿下来的老一辈屯田兵现在已经大部分奔四、奔五,如今的屯田兵,战斗力亦是越来越低。

屯田兵制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刻。

“至尊所书甚为周备,臣以为就此施行,士卒必悦。”

韩子高如今已经年近四旬,自光大以后,他便失了天子宠眷。兜兜转转之间,他领着士卒在各处做了近十年的屯田将军,而今,他已算得上陈国文武之中,最懂种田之人。

他这话倒也并非完全迎逢陈伯宗。

毕竟陈伯宗此番拿出的新制度,是朝廷实实在在的向士卒让利。

比如军士须上缴的军粮份额,由原本的二十石降低到了十石。

比如军士婚娶之后还可获得三十亩的子女田,若军士战死,则此田由军士子女承袭。

比如新制度下,军士四十五岁之后便无须再服兵役,且可保留三十亩的份田直至六十五岁。

这些都是听起来就非常好的制度,一旦施行,足可以让陈国的屯田兵们改头换面,战斗力提升一个台阶。

可问题是,如何保证这些制度的落实呢?

周罗睺也在思虑着与韩子高同样的问题,不过他不似韩子高那般明明心有顾虑却不敢言说。

但听他道。

“陛下,此策虽善,然则何以督查其事?且若用此制,所需新田又何以垦殖?”

陈伯宗将那文书翻过一页。

“此处已有略述。”

原来,他这卫所制度与后世明朝的卫所制还有所不同,从上到下,只分为卫、千户所、百户所三级。

每个百户所,领四十五岁以下兵丁二百,每个千户所领四个百户所,有兵一千二百,每个卫领五个千户所,有兵六千。

卫的长官称指挥使,直接向朝廷负责,主掌所辖千户所的练兵、监察等事宜,但并无调兵之权。

千户所的长官称都尉,向指挥使负责,主掌本千户所的练兵、垦田、均田等事。

百户所的长官称校尉,向都尉负责,主掌本百户所的练兵之事。